全部
  • 全部
  • 产品管理
  • 新闻资讯
  • 介绍内容
  • 企业网点
  • 常见问题
  • 企业视频
  • 企业图册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提升建议

发布时间:2023-06-12


近年来,垃圾分类工作坚持从基层抓起、从娃娃抓起、从群众需求抓起,统筹推动垃圾分类抓点、连线、扩面,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但垃圾分类工作只有开始没有结束,需要不断创新,多看多交流,寻找更多因地制宜的路径和方法。因此,选取了厦门、宁波、杭州等典型城市,从顶层设计、管理体系、考核激励、责任主体等方面出发,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的不同的先进经验和提升建议整理汇总供大家进行参考。

一、先进城市的经验和做法

厦门、宁波、杭州是2017年全国首批开展垃圾分类的城市。自2021年住建部对全国地级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以来,考核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目前,三市的市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超97%,准确率超90%。厨余垃圾、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理设施完善,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体系健全,垃圾回收利用率平均达到50%,进入终端处理的垃圾量下降12%。

(一)党政齐抓共管,各级重视程度高。厦门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研究垃圾分类工作。市长担任全市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四套班子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宁波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督导垃圾分类工作分别不少于6次,各区党委统筹部署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区四套班子直接对口联系镇街垃圾分类工作。杭州在建立市级领导机构的基础上,区级、镇街普遍成立由党委、政府一把手担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上述三市在全国创新性的建立了垃圾分类党政“双组长”领导架构,组织、宣传、发改、商务、教育、文旅等部门主动作为,垃圾分类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成效显著。

(二)党组织示范引领,社会参与度高。杭州市把参与垃圾分类作为党员社区报道、主题党日、“三服务”等重要内容,该市党建引领垃圾分类的做法被中组部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宁波市委组织部动员全市2,620个党支部、4.3万名党员参与垃圾分类服务,带动6.8万名志愿者常年深入社区开展宣传。厦门市以党建引领,市委文明办、团市委、市民政局等部门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公益团体、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行动,全市9,300多个党组织、3.2名党员、22万名志愿者成为垃圾分类宣传的中坚力量。

(三)垃圾分类纳入各类考核,激励机制强。厦门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对各区的年度绩效考评,在文明单位评比中占20%的分值。宁波市政府将垃圾分类列入全市工作目标考核,在100分的考核体系中赋予3分的分值。三市均将垃圾分类考核对象由区延伸到镇街,定期对全市镇街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评价,并向社会公布考评成绩。

(四)街道为垃圾分类工作主体,收运各环节分工明确。厦门、宁波、杭州明确划分了行业管理和属地管理的职责。市区两级城市管理部门编制规划、制订标准规范,开展检查指导。街道办事处是垃圾分类工作的主体,负责辖区内垃圾分类的日常管理,社区居委会负责做好宣传、发动。在实施市场化运作中,杭州、宁波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招标,选择垃圾分类专业企业承担具体的宣导工作。开展垃圾分类后运输量大量增加,这三个城市普遍实施了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和垃圾集中收运模式。居民小区、商业综合体、农贸市场选点建设封闭或半封闭的垃圾集置点,配套冲洗、除臭、消毒设备。物业公司负责将小区分散的垃圾桶送到集置点,环卫运输单位集中装车。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容器的清理、维护和保洁全部由物业公司负责,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检查。

(五)配足专职工作人员,分类工作力量强。厦门市常住人口530万人,市垃圾分类管理中心有工作人员40多人,另有22人专门开展日常检查。宁波市常住人口954万人,市垃圾分类管理中心配备人员43人,从市直相关部门抽调10人组建专班,专司部门协调、行业指导,并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各区和街道检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中,投放现场督导是关键环节。厦门建立了6000多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宁波市垃圾分类指导员达到1万人。

(六)可回收物体系完善,生活垃圾减量成效显著。宁波市培育了一家专业公司,采用“人工+智能”模式,该公司在全市居民小区建设2,143个可回收物回收站点,每年回收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13万吨,低值可回收物年均增长20%。杭州培育了虎哥、浙江联运等一批规模化的回收企业,每个区建立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进一步扩大了回收范围,将一次性外卖餐盒、奶茶杯等被列为其他垃圾的废弃物变废为宝。由于引进了专业公司分类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不仅减少了生活垃圾产生量,而且解决了城市拾荒人员翻检垃圾容器的“顽疾”。

(七)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开展深入。在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厦门、杭州、宁波三市的做法大致相同,就是将园林垃圾(包括枯死的树木、修剪产生的树枝、树叶等)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处理方式为加工粉碎成粉末状颗粒物后,加入添加剂,经发酵、沤制,返回绿地,成为改善绿地土壤、增加绿地植物营养的基肥或绿植种植土。厦门等市的做法又各有特点。厦门市是园林垃圾集中收集后,单纯的沤制基肥;杭州市是在植物园建设了一条小型的园林垃圾处理生产线,处理植物园内产生的园林垃圾,生产的基肥在植物园内消化使用;宁波市是结合生活垃圾处理,在厦门市固废处理中心,与大件木质生活垃圾(废弃的旧沙发、旧桌凳、旧家具等)一同进行处理。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工作建议

根据对先进城市的调研学习,结合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要求,对其他城市重点做好分类工作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建议供参考:

(一)强化垃圾分类工作的考核力度。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方案、规范标准均已建立,关键是在区级和街道的落实执行。个别区/县之所以进度缓慢,主要原因是垃圾分类未纳入考核体系。考核力度决定了工作的重视程度,建议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纳入市、区政府的工作考核,并逐步将考核范围延伸到街道、乡镇。

(二)强化街道、社区的工作主体责任。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至今,部分城市尚未召开全市层面的动员部署大会。建议市政府组织召开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视频会议,现场解读省/市出台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要求明确行业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检查职能,落实区、街道、社区在环境卫生、垃圾分类方面的属地管理职责,构建“条块结合、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落实到基层,同时理顺省/市/区各级环境卫生管理机制。

(三)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机构和力量。市区两级充实垃圾分类科室的工作人员,抽调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建立工作专班,加强督导协调,完善部门联动机制。街道、社区安排专人网格化分管垃圾分类工作。建立专业指导员、督导员、志愿者队伍,是开展垃圾分类凸显成效的关键环节。但是,全面铺开队伍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较大,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循序渐进实施,可先创建省级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市级示范街道、区级示范社区、达标小区,可借鉴先进城市的成功案例,互联网+垃圾分类、AI无人值守,全过程信息化手段管理。二是开展居民自治,并动员楼道长、居民小组长、志愿者、网格员、离退休党员干部参与桶边督导、入户指导、激励引导。

(四)党建引领,群团联动,强化社会参与。城市有关部门、各区要指导基层单位、街道办事处,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各类文明创建、志愿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各街道要落实本区域生活垃圾分类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组织辖区单位的党组织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宣导活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广泛发动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伍、青年学生,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市营造声势浩大的垃圾分类氛围。

(五)强化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和园林绿化废弃物的规范管理和协同处置。 城市可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引进专业公司,建设可回收物分拣设施。以公共机构、商场、写字楼、居民小区等场所为重点,将可回收物纳入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建立补贴机制,提升低值可回收物收集比例,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提高垃圾分类的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同时,各区/县结合自身情况,充分调研辖区内大件垃圾和园林绿化废弃物年度产生量的基础上,充分考量运距、经费结算等因素,各区/县均至少建设1处大件垃圾和园林绿化废弃物、可回收物协同处置场所,开展资源化利用工作。人口、面积较小的区/县,可不进行建设,依托临近区进行协同处置。

 

作者:中环协垃圾分类专委会专家 孙成